中国自动化学会助力青岛智能产业智库联合基金
专家评审

   8月18日,青岛智能院牵头组织青岛智能产业智库联合基金专家评审会。青岛市智能产业科学研究智库联合基金是由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平行智能产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岛万龙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并委托青岛平行智能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旨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展具有产业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基金总规模2000万元,一期出资750万元。重点资助智能产业领域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

   此次评审会共邀请国内外6位知名专家参与评审,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成员包括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夏小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乔俊飞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黄庆明教授、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东南大学孙长银教授。

   评审会由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王飞跃院长主持,王飞跃院长介绍了基金的成立背景、本年度项目申请、评审规则等情况,强调了希望在基金评审中要注重发现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有明确产业化前景的好项目。评审组组长柴天佑院士提出希望各位专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基金评审工作。

   经过与会专家的辛苦工作,圆满完成了2017年青岛智能产业智库联合基金评审任务。学会积极承接政府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性智能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通过本次评选的项目将入选基金项目库,评审结果将提交基金决策委员会作投资立项重要参考依据。

评审专家介绍: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IFAC Fellow,IEEE Fellow。1985年于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并留校任教。1988年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1992~),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东北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获2010 年英国皇家工程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ship,2011年日本学术振兴协会 (JSPS) Invitation Fellowship。

   柴天佑教授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主持研制出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提出了运行反馈控制方法,主持研制了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技术及系统;提出了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全流程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方法,主持研制了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钢铁、选矿、有色、电力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8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IFAC杂志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2013 最佳论文奖。出版专著3部。应邀在IFAC、IEEE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建设了一支年轻的研究队伍,共有17名博士后出站,90余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200余名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1项;1996年、2004年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在IEEE系统与控制联合会议上被授予控制研究杰出工业成就奖,2010年获第一届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

   夏小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工程、建筑环境和信息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和计算机系教授,新能源系统中心主任,国家节能减排研究基地主任,曾(2006-2008)任武汉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现任东北大学特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控制系统中非线性观测器的理论和设计、非线性和复杂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他成功地为南非Spoornet开发了超长重载火车分布动力纵向运行控制系统;在爱之病疫苗和药效上,有效地引入系统、模型辨识和控制方法;在南非电力总公司Eskom和Exxaro, AngloGold等矿业公司从事重大能源系统优化和节能减排以及能效评估方面理论与多项专题研究工作和工程项目。夏小华现任Applied Energy和Acta Automatic Sinica杂志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曾是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SAIEE Africa Research Journal 的编辑。

   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过程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复杂过程智能特征建模、自组织控制和多目标动态优化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黄庆明: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专任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8年和199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2002年在新加坡资讯与通信研究院任研究员,2003年回国工作,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计算、图像与视频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国际合作、面上)、863课题、973课题等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100余篇,EI检索2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6000次,H-index是39),其中IEEE/ACM汇刊论文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认定的A类国际会议论文7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20余项已授权)。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IEEE高级会员,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北京分会主席,CCF杰出会员,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认知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Mechatro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国际刊物《Robotics and Autonu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ystems》编委,国内刊物《中国科学:F辑》和《自动化学报》编委。工作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包括: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先进个人,2002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3年韩国第十八届Choon-Gang 国际学术奖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成果6项,两项成果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15年吴文俊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和2016年吴文俊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理论类)二等奖(排名第一)。译书一部,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或录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IEE、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他领导的团队在机器人灵巧操作和国际深度学习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孙长银: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曾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首届CAA青年科学家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运动体的智能控制理论及方法、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